近年來,每到夏季,太湖、巢湖、滇池等淡水湖泊都會因水體的富營養化導致水體中藻類的過度繁殖,特別是引起浮游藻類(主要是藍藻屬)的爆發而形成水華,造成魚死蝦亡;導致水體黑臭、水生植物難以生長;同時會分泌毒素,給水生態系統、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微囊藻毒素是一種肝臟毒素,這種毒素是引發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家畜及野生動物飲用了含藻毒素的水后,會出現腹瀉、乏力、厭食、嘔吐、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癥狀,甚至死亡。病理病變有肝臟腫大、充血或壞死,腸炎出血、肺水腫等。 對于人類健康,微囊藻毒素也具有很大危害性。其中MC-LR的半致死劑量(LD50)約為50~100 ug/kg。人們在洗澡、游泳及其他水上休閑和運動時,皮膚接觸含藻毒素水體可引起敏感部位(如眼睛)和皮膚過敏;少量喝入可引起急性腸胃炎;長期飲用則可能引發肝癌。醫學部門已發現飲水中微量微囊藻毒素與人群中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有很大相關性。1996年在巴西造成100多名急性肝功能故障,7個月內至少50人死于藻毒素產生的急性效應,引起舉世矚目的關注。淡水水體中的藍藻毒素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世界各地也經常發生藍藻毒素中毒事件。
藍藻毒素的化學性質相當穩定,易溶于水、甲醇等,可在10~30℃水溫的富營養化水體中長時間存在。即使加熱到300℃微囊毒素仍能夠長時間不被分解。凈水工藝中的混凝沉淀、過濾、加氯也不能破壞其結構;不易被真核生物和細菌肽酶分解;雖然它也具有多肽結構,但是一般的蛋白質水解對它不起任何作用。采用常規的飲水消毒或處理技術不能完全消除水體中的藻毒素。目前解決藍藻爆發的主要辦法是機械撈藻、避光技術、加快水體運動等,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藍藻毒素對人體的危害。
公司目前使用863生物分離介質技術研制去除藍藻毒素的凈水裝備,能夠有效地去除水中藍藻毒素、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有害物質,使得受到藍藻毒素污染的水質經過處理后達到高純凈水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