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貴州大方縣調研時,聽農婦講,她去年承包了7畝林地種天麻,一畝能有1萬多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比丈夫在外打工3年賺的錢還多呢。” 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傾力10年的科技部社會發展司調研員鄒健強認為,大力推廣中藥材規范化生產,不僅農民可以不再背井離鄉去賺錢,也是保障中藥工業產品質量、中醫臨床醫療水平和中藥產品出口創匯的迫切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預防為主的醫療保健方式已成為人們的選擇。中醫藥在預防、康復、養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為世人矚目。以中藥為原料開發食品、保健品、化妝品、日用品等已成為廣東省中藥產業一個新亮點。“廣東涼茶”2006年入選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后,“王老吉”涼茶大舉“北伐”成功,年銷售額已經突破200億元,甚至已對“飲料巨人”可口可樂形成沖擊。
張伯禮用了3個“沒想到”,表達他對中藥產業10年來從無到有的感慨:“我參加科技部在11省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驗收,對我教育很大。我沒想到各省那么重視這個產業的發展,積極性非常高,沒想到當地農民和社會各界這么熱情支持,沒想到這個產業發展這么快速,已經成為山西、甘肅、浙江、江西、廣東、貴州、四川、陜西等區域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民族醫藥工業,形成自主創新能力的優勢產業,呈現了戰略新興產業的顯著特征。”
張伯禮認為到2015年,包括中藥工業、中藥農業、中藥商業、中藥保健品、中藥食品、中藥化妝品、中藥獸藥以及中藥加工裝備制造業等在內的大中藥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更重要的是,中藥除了治療藥品,它的產業鏈很長,涉及到開發保健品、食品、飲料等等,這些領域將會帶來大量就業機會,使農民就地致富,還可以促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綜合效益突出。”
科技與經濟怎樣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真正結合,又避免低水平重復?如何能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又不脫離實際?采取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劉燕華的答案是,“產學研、農工商”六位一體共同推動中藥產業發展,這是10年基地建設過程中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最有特色也是最有效的經驗。
鄒健強舉例說,為保證中藥工業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以及藥材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主管部門要求企業到農村去建立藥材基地以保障原料來源;在發展中藥農業的過程中,農民需要資金和技術,這就要求企業在投入的同時邀請專家到農村藥材產區培訓指導農民生產,并在生產出合格的藥材后給農民的藥材一個合理的價格,由此企業得到了品質穩定的藥材,農民得到了收入,科技人員既發揮了指導作用還可以在產地研究能開發出新產品,而商業也有了一個好產品去銷售。這種良性循環就是基地建設的基本模式,有了這種形式,通過政府引導,這個產業前景喜人。
“10年前,中藥現代化是個美好的夢想,今天這個夢想已成為現實。”10年間,從調研、立項、規劃到驗收,踏遍全國22個中藥現代化產業基地的每一塊土地的鄒健強體會頗多。
劉燕華曾用“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形容10年來我國中藥產業的發展,他提出,“目前從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到中醫藥服務業的產業鏈已經基本形成,發展模式開始從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但中藥產業鏈條長,不創新機制靠以往的做法是難以全面推進并取得實效的。”
針對目前中藥及相關產業重復建設現象突出,盲目建設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中醫藥商城,而且省市區域間協調合作體制、機制缺位,企業間協調、互補需求迫切,但無相應的市場運作模式和扶持政策等問題,張伯禮建議,盡快組織制定第二期中藥科技產業建設規劃,制訂發展中藥工業及包括中藥工業、中藥農業、中藥商業、中藥保健品、中藥食品、中藥化妝品、中藥獸藥等相關產業的統一規劃;并完善中藥工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支持、保障政策。
國家相關部委應繼續將中藥基地建設作為重點,加大對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各基地間加強聯合和互動,資源共享、優勢集成、共同發展。他建議國家相關部委設立中藥現代化專項資金,繼續加大對中藥產業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在科技條件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平臺、工程中心及人才培養等向中藥產業傾斜。
張伯禮用“舉一業,惠四方,前途無量”為我們描繪著生物醫藥產業的帶動作用。生物醫藥產業是民生產業,科技含量高,利潤率高,企業投入越來越多,一些風險投資也轉向生物醫藥產業,初步估算到2020年我國醫藥衛生相關產業的產值將達到4萬億左右,加上相關生物產業產值將達到6萬億元左右,因此我們大家都要有信心,生物醫藥產業不僅是戰略產業,而且將是支柱產業,將來會占到我國GDP的10%以上。
■ 連 線
盡快制定未來5—10年中醫藥產業規劃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偉: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唯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粹產業,是國內盈利能力較強的行業之一。應盡快制定未來5—10年中醫藥產業規劃,發展大中藥健康產業,扶持中醫藥龍頭企業發展,將中藥行業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從中藥產業的現狀來看,中藥企業規模較小、行業集中度不高、現代化程度較低、國際化經營程度偏低等因素,以及中藥行業存在著多個部門管理的局面,制約著中藥產業的發展。
國家應鼓勵中藥企業整合優勢資源,積極構建中藥種植規范化、生產現代化、流通科學化的現代中藥產業鏈。從原料控制、關鍵技術控制到支柱產品、支柱企業培育等方面入手,修訂完善符合中醫藥協調發展的中藥產業未來5—10年戰略發展規劃,推動戰略規劃的執行。力爭到2015年,以中藥工業為龍頭的中藥健康產業產值能達到1萬億元,全面體現出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特征。
多年實踐證明,發展大中藥產業,積極拓展中藥產業上下游衍生產業,拉長中藥產業鏈至關重要。在縱向延伸上,從藥材種植、加工炮制、中藥飲片到中成藥生產經營,鼓勵發展一批能形成規模效應的中藥產業集團。在橫向拓展上,積極發展包括中藥保健食品、化妝品、食品添加劑、中藥制藥工程及裝備等在內的大中藥健康產業群。同時,進一步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中醫藥旅游產業和中醫藥美容健體保健產業。建議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協調政府相關部門給予政策上的扶植,科學規劃,統籌管理,積極構建現代大中藥健康產業鏈。
近幾年,國家對中藥技術創新給予過一些投入,但總體來說,還不足以支撐中藥創新發展需要,建議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現代中藥專項”、“重大新藥創制”的基礎上,設立中藥產業技術創新專項基金。進一步扶持中藥產業做大做強,尤其是要扶持品牌中藥企業整合優勢資源,鼓勵和促進中藥企業兼并和重組,形成一些具有龍頭示范作用的大型中藥產業集團,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中藥產業規模提升。
在現已公布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成藥品種偏少的情況下,希望衛生部通過動態調整,增補優秀的創新中藥大品種進入目錄;協調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對《國家醫療保險目錄》進行動態調整,適時增補創新中藥。
我們呼吁科技部加大對中藥創新的支持力度,國家發改委加大對中藥價格、稅收方面的政策扶持,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對注冊評審尤其是創新中藥研發給予支持。
中藥材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長白山是世界生物資源金庫。”吉林省醫藥產業發展推進組辦公室主任、省科技廳副廳長陳維友贊美自己家鄉“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在中藥資源、研發能力和產業規模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2009年,吉林省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實現產值439.9億元,規模以上中藥工業實現現價產值295.3億元。而1999年,這個數字是35.67億元。
“8倍多的增長,得益于選擇具有得天獨厚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的中藥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重點,通過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陳維友表示,吉林省委、省政府把培育發展以中藥為主體的醫藥產業作為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新的支柱產業,努力探索依靠科技引領和支撐,發展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相疊加的吉林中藥基地發展模式,全省中藥科技產業呈現出較快發展態勢。
曾幾何時,吉林“把人參種成胡蘿卜”。為扭轉這一局面,他們積極鼓勵和大力推廣“以企業為主體直接經營”的中藥材開發與生產模式,改變了以往農戶分散經營為主體的中藥材生產開發形式。即企業租用農民的土地,農民在基地中按企業的指導規范種植,企業最終統一收購。
農民張廣才為吉林參工集團種植無公害人參,他覺得統一管理比一家一戶種能多掙錢:“不這么嚴格管理,跟不上市場需求,根本達不到無公害生產水平,也賣不上價錢,我們就掙不上錢。”
張廣才所種的人參大概每公斤可以賣到80元左右,而一般人參只賣30—50元。
通過短短幾年以科技為支撐的生產方式轉變,吉林五味子干品市場價已由原來的8元/公斤,提高到110元/公斤,平貝母干品市場價由原來20元/公斤,提高到現在的50元/公斤,人參出口價格由2001年的7010美元/噸,提高到現在的11664美元/噸。
實踐證明,這種農民帶土地給企業打工的形式,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好藥材”,最大程度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張廣才算過一筆賬,種玉米每畝地的收入約有500塊錢,去除農藥化肥等支出,純收入在300塊錢左右。而種一畝人參能有2000元的收入,扣除所有費用還能比種玉米多收入1200元左右。
“我們有這么好的資源,將來一定能生產出最好最高質量的人參。”日子越過越好的張廣才對他的“人參”充滿信心。
■ 視 野
美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相關政策及一系列配套措施有著密切關系。政府多采取對企業直接投資,或者入股風險資本進行間接投資和對風險資本予以稅收優惠等方式來滿足生物醫藥產業的融資需求。各州政府用于醫藥產業發展的部分資金有一個特殊的來源:煙草基金。有15個州通過了預算使用部分煙草基金來進行生物科學的研究。州政府也采取貸款等公共融資項目,為發展初期的生物醫藥企業、生物科學研究中心、實驗室等提供設施和研究經費。
學術研究界的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能夠最大程度地得到產業化,是美國生物醫藥能夠在全球范圍處于領導地位的重要原因。其中,國家衛生研究所、專利和商標局、食品及藥物管理局這三個機構分別提供項目資助、產權保護和管理評審的管理和服務。
美國各州減免或者延期交付的稅收有銷售和使用稅、投資稅、資本收益稅、凈運營損失等,并允許生物技術企業可以轉讓他們的稅收優惠給其他合作企業,以獲得資金。
在技術性員工的培養方面,很多州建立了2年期的技術員培訓計劃;有“生物公交車”這樣的流動實驗室,作全日制、半脫產學生和全日制工人的教育之用。